杨振宁是个华人科学界的传奇人物,他跟一起提出过“宇称不守恒”理论,并且因为这个拿下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给科学事业作出了一些很出彩的贡献。他的一生也不是完美的,有一个始终无法解开的心结—他妻子的弟弟杜致仁在杨振宁家自服药自杀身亡时年仅22岁。这是一段悲剧,亦是社会和人性一面照妖镜。
杜致仁是妻子杜致礼的亲弟弟,杜家是一个经历过战乱之后流离失所的大家庭,他的父亲杜聿明曾经是一个国民党的将军,但是到了1949年的淮海战役时败走麦城被俘了,这次战败给整个杜家造成了很惨痛的打击。杜聿明被俘之后,其家人的生活急转直下,杜致仁的母亲曹秀清带着家人去往台湾躲藏,日子过得很是艰难。战后的杜家已没有往日的辉煌,巨大的家庭压力与困境成为杜致仁一生悲剧的底色。
杜致仁自小便承受着家庭的压力,他背负着重担,期望凭借自身的努力使家人重获荣光,在1953年的时候去到美国追求学业并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他是家族的希望,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他在普林斯顿的生活是艰难又失落的,在普林斯顿一年的学费只需要2400美元,但是他却因为生活费用以及不善于理财负债7000美金,这意味着他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杜致仁的经济问题也是压垮他的一方面,曾因为买了一辆500美元的二手车,遭到了母亲的大骂,这件事让他承受着来自家庭的压力,并且这也暴露出了他的自尊与判断力正遭受着极大的折磨。他最后一年上学的时候,因为没有钱交学费,他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然后母亲又去找蒋介石借了三千美金用来当学费,但是蒋介石只给了一千美金而且还得分两次付清。这还不足以解决燃眉之急,母亲的这些努力也并没有彻底改变杜致仁的困局。
杜致仁想要借由姐姐和姐夫杨振宁的帮助解决问题,向他们透露自己经济陷入困境。在实际行动上,杜致礼和杨振宁也没有对他这个请求做出直接干涉,在当时杨振宁一年的收入有3500美金,完全可以帮杜致仁支付学费,但是他也是持观望态度的,并没有主动伸出援手,他觉得杜致仁会主动找他,提出具体的要求,而不会主动地来帮他。这种等待的选择,最后导致不可弥补的后果。
1956年,杜致仁因无法接受蒋介石贷款安排的失望、生活中的压力和始终无法解决的问题而情绪崩溃。他是在杨振宁普林斯顿家中服安眠药自尽,床边留下药瓶的痕迹,在生命最后时刻,杜致仁选择了沉默的告别,没有更多解释他的内心。
这件事对于杨振宁而言影响很大,事后回想起来他感觉非常对不起杜致仁,杨振宁意识到自己曾注意到过杜致仁消极的情绪,却没有主动给予足够的援助。他觉得,要是那个时候自己给的帮助早点点直接一些的话,也许就能避免那样的事情发生,但是因为这个那个的原因,没能够及时的伸手相助,这件事情他就一直耿耿于怀。
杜家从辉煌到破碎的过去、杜致仁人生从希望满怀到无奈死亡的命运,都是时代的背景所赋予的沉重。战争后政治的动荡使得很多家庭陷入了经济危机,每个人都在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但往往会受限于实际的环境和条件。而杜致仁除了面对经济上的问题外还要承担起照顾母亲的压力以及母亲对于他的过高要求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在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之下这个青年在人生的路上选择了一条最悲剧的道路。
杜致仁的墓碑现在在中国陕西米脂老家,他被记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毕业生,坟墓显得非常简单,寂静的环境使人忍不住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个问题,也是杜家人的悲哀。现在杨振宁心中还是有很深的悲伤。
杜致仁的悲剧对杨振宁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惨痛的,他自己也承认,在科学方面眼光、前瞻性的把握没能延续到对亲情、责任的把握上。杨振宁在许多场合谈到人生和成功的定义,他说,人的辉煌,不但靠自己,也要靠人家。是以往的一种感悟,对人生中种种遗恨的怀念。
通过这一段历史,看到的不是家庭、时代和个人的选择如何互动的结果,而只是杨振宁并不完美,在关键的时候没有给杜致仁一个及时的帮助,是一个遗憾、是一场教育。杜致仁的死提醒我们要在亲情关系中不要轻视身边人的困难,有时候一句主动关心的话可能就是一条救命稻草。
这个故事是杨振宁家庭的一段伤心史,也是对人性的拷问。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亲朋好友的求助或者挣扎,太等、太看轻、太犹豫,悲剧就发生了。杜致仁离开人世,告诉我们情感与关怀,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也是一种责任,需要及时履行。不论是物质上的一把力,还是精神上的一通透,每一个热心肠都是有可能改变结局的契机。
杜致仁的故事也让我们看清了经济困顿,心里压力以及家庭关系对一个人命运产生的影响。这是属于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人性选择的经典案例。现在我们该从中学到些什么呢?更加关心身边的人,更加积极的伸出援手,让悲剧不再发生。正如后来杨振宁的反思,成就是一个人的事情吗?不是,成就更多更广的人性和社会的支持。这或许就是杜致仁之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一鼎盈配资-一鼎盈配资官网-平台配资-股票配资开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