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3日凌晨3点,随着最后一车高性能混凝土精准注入模板,中铁六局承建的深江高铁深莞隧道西段明挖段2号基坑最后一块底板完成浇筑。一声混凝土“收仓”指令的落下,不仅标志着该基坑主体结构顺利封底,更意味着深江高铁这条“沿海高铁黄金通道”的关键节点,被科技与匠心共同铸造成了稳固的“地下堡垒”。
深莞隧道西段明挖段2号基坑,堪称深江高铁的“地下咽喉”——全长285米,最宽处达51.27米,开挖深度26.64米,相当于9层楼,是全线范围内体量较大、施工风险等级较高的明挖基坑。“这么深的基坑,稍有偏差就可能引发周边地层沉降,传统经验根本不够用。”项目总工程师童孝龙介绍,团队引入“智能基坑监测系统”,在坑壁布设120余个自动化传感器,实时采集位移、应力、水位等18项数据,通过5G网络同步传至智慧管理平台,一旦数值波动超阈值,系统立即触发预警。施工中,团队结合BIM技术模拟土方开挖与结构施工的时空关系,精准控制每层开挖深度与支撑安装时序。“以前靠人工测量,现在平台自动生成三维模型,偏差从厘米级压缩到毫米级。”现场技术员王琦指着屏幕上的实时数据说,正是这套“科技大脑”,让超深基坑在6个月内安全完成开挖,未发生一次预警。
主体结构封底的“最后一战”——底板浇筑,更是一场科技与工艺的较量。本次浇筑的底板长17.1米、宽41.58米、厚1.6米,需一次性浇筑1190立方米高性能混凝土,对材料性能、浇筑连续性要求极高。“普通混凝土易开裂,无法满足深基坑长期荷载需求。”实验室主任康达全带领团队攻关,通过“双掺”技术优化配比,引入矿物掺合料提升密实度,同时采用“低温入模+养护”工艺,确保混凝土强度稳步增长。
从基坑开挖到封底,项目始终贯穿“智能建造”理念:场地布置采用三维激光扫描建模,优化材料堆放与机械行走路径;钢筋加工引入数控弯箍机,误差控制在0.5毫米内;混凝土运输安装GPS定位,实时追踪罐车位置与浇筑速度……“我们把工地搬上了‘云平台’。”童孝龙打开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屏幕上跳动着人员定位、设备状态、环境监测等20余项数据,“哪里缺人、哪台设备该保养、哪片区域扬尘超标,系统自动提醒,管理效率提升40%。”
深江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沿海高铁通道的关键工程,建成后将串联起深圳、东莞、江门等地区,将珠三角核心区通行时间压缩至1小时内。
南方+记者 刘倩
通讯员 赖扬财
一鼎盈配资-一鼎盈配资官网-平台配资-股票配资开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