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宗李旦膝下共有六位皇子,他们分别是长子李成器、次子李成义、三子李隆基、四子李隆范、五子李隆业以及幼子李隆悌。这些皇子们除了早夭的六子李隆悌外,其余五人都曾获得皇帝或太子的尊号,这一令人称奇的记录并非由李旦本人创造,而是得益于其三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精心运作。在唐玄宗漫长的统治期间,他通过一系列追封仪式,完成了其父辈未曾达成的非凡成就。
让我们细数这些重要的追封时刻:开元十二年(724年),申王李成义薨逝,唐玄宗追谥其为惠庄太子;两年后的开元十四年(726年),岐王李隆范离世,获封惠文太子;至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薛王李隆业去世,被追赠为惠宣太子;最后在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宁王李成器与世长辞,唐玄宗破格追封其为让皇帝。这些追封不仅体现了玄宗对兄弟的深厚情谊,更在唐朝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展开剩余79%若李旦泉下有知,或许会为未能亲自完成这些追封而感到些许遗憾。毕竟,若能由他亲自册封,说不定能创造更惊人的记录。虽然唐朝追赠皇帝和太子的情况并不鲜见,但像唐玄宗这样将兄弟一网打尽的壮举,确实是前无古人。那么,唐玄宗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这些皇子们又有何特别之处?让我们深入探究这四位皇子的传奇人生。
让皇帝李成器作为长子,比李隆基年长六岁。在李旦初次登基时,年仅五岁的李成器就被立为皇太子。然而好景不长,六年后武则天称帝,李旦被迫退位,李成器也从储君之位跌落,降为皇孙。神龙元年李唐复国后,继位的却是李显(唐中宗)而非李旦。中宗即位后,出人意料地册封李成器为蔡王——这本是只有皇子才能享有的亲王爵位。这一特殊恩宠让李成器既感动又惶恐,最终他主动辞去了这一显赫封号,甘愿保留寿春郡王的称号。
数年后中宗驾崩,李旦重登大宝。李成器从皇侄回归皇子身份,且作为嫡长子成为太子的最有力竞争者。然而历史却出现了戏剧性转折:非嫡非长的李隆基在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推翻韦皇后和唐殇帝李重茂后,最终获得了继承权。深明大义的李成器主动退出竞争,这一明智之举不仅保全了兄弟情谊,更为他赢得了唐玄宗的感激。为表谢意,玄宗在兄长去世后追封其为让皇帝,使其成为唐朝历史上罕见的非帝王而获此殊荣者。李成器晚年深谙明哲保身之道,远离朝政纷争,安享富贵荣华,直至六十三岁寿终正寝。
次子惠庄太子李成义在历史上显得较为低调,但他的身世却颇为传奇。其母河东柳氏是宰相柳奭的孙女,而柳奭的外甥女正是被武则天害死的王皇后。因这层关系,柳氏家族曾遭灭门之灾,柳氏本人也沦落宫中为婢,后因缘际会成为李旦的贵人。李成义在父亲第一次登基时年仅一岁,待李旦二次登基时已二十七岁。这位看似不起眼的皇子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坚定支持三弟李隆基。这一明智选择为他赢得了玄宗的信任,可惜天不假年,四十一岁便英年早逝,未能有更多作为。
四子惠文太子李隆范堪称皇室中的风流才子。他不仅精通音律,尤擅琵琶演奏,更在书画艺术上造诣颇深。其收藏的古画珍品曾令时人艳羡,可惜一场岐王府的大火几乎焚毁了这些艺术瑰宝。李隆范性格洒脱不羁,有香肌暖手的雅癖——天寒时总爱将手伸入侍女怀中取暖,这一风雅之举常令府中宾客会心一笑。作为盛唐文化圈的核心人物,他经常与王维、杜甫、李龟年等文坛巨擘雅集,吟诗作画,谈艺论道。然而这份风雅也给他带来过危机:好友裴虚己因涉足敏感的谶纬之学而获罪,幸得玄宗特别开恩,李隆范才免于牵连。这位才华横溢的皇子同样天不假年,四十岁便撒手人寰。
五子惠宣太子李隆业则与兄长们风格迥异,以谨慎持重著称。其生母王德妃出身太原名门王氏,去世后由姨母王贤妃抚养成人。李隆业对养母极尽孝道,特意将其接入薛王府奉养。然而这位谨小慎微的王爷也曾卷入风波:其小舅子韦宾因在宫中妄议玄宗病情而引发轩然大波。虽最终未被追究,但此事给李隆业造成巨大心理压力。值得一提的是,当他病重时,玄宗曾忧心忡忡到容颜憔悴;待其去世,玄宗更是一夜白头,足见兄弟情深。
纵观这段历史,唐玄宗对四位兄弟的追封绝非偶然。这既是对他们支持自己登基的回报,更是对那段风雨同舟岁月的深情纪念。在充满血腥斗争的唐朝宫廷史上,这份难得的兄弟情谊显得弥足珍贵。更重要的是,玄宗此举意在扭转李唐皇室兄弟相残的恶名,塑造兄友弟恭的皇室形象,以此巩固政权合法性。透过这四位皇子的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更感受到了血脉亲情的温暖,以及盛唐时期独特的政治文化风貌。
发布于:天津市一鼎盈配资-一鼎盈配资官网-平台配资-股票配资开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